定金訂金要區別 ??诎l布“3·15”消費警示
3月12日,市市場監督管理局發布“3·15”消費警示,涉及預付消費、定金訂金、理財投資等方面,宣傳消費者權益保護相關法律法規,提高消費者自我保護意識和能力,引導消費者科學、合理、文明消費,依法、理性維權,共同營造安全放心消費環境。
食品質量需留意 預付消費需謹慎
在選擇餐飲店時應注意查看銷售者是否有固定經營門店、經營資質是否合法有效、是否亮證亮照經營等。
在預付式消費領域,要了解商家規模、口碑,關注相關消費風險預警信息。理智購買預付卡,購買預付卡應根據約定的雙方權利義務簽訂合約,尤其是要約定提前解除合同、退費退款、爭議解決途徑等條款。
定金訂金要區別 購買化妝品要查看
預定商品、服務時,切勿混淆“定金”和“訂金”,要注意二者的區別,仔細查看合同內容,審慎簽約。
購買化妝品要注意標簽基本內容,包括產品名稱、成分、生產許可證號、批準文號等,進口化妝品應有中文標簽,內容還應包括原產國、進口商或經銷商名稱和地址、備案號等。
醫療美容多甄別 物業管理多了解
醫療美容具有一定的風險和不確定因素,在消費前,要認真查看機構是否有資質。在簽訂合同前,仔細閱讀相關條款是否合理,檢查麻醉、場所消毒、藥械使用等項目的標準和收費明細,確保自身的知情權與選擇權。
在物業管理方面,消費者應認真閱讀前期物業服務合同內容,看合同是否約定額外收費事項以及合同雙方的權利和義務等。
直播帶貨謹慎購 購車方面多詢問
面對直播帶貨,要保持清醒和理智,仔細查看標價及優惠券使用限制條件,謹防虛假優惠。要有甄別和存證意識,可以通過截屏頁面、保存直播視頻或聊天記錄及時保存相關證據。
消費者購買新能源汽車和電動自行車時,應深入了解購買的車輛性能、售后服務條款等內容,和經銷商簽訂購車合同。提車時要仔細檢查車況等方面是否與說明書或宣傳資料相符,若存在問題,要及時提出。收好與“車輛三包”相關的隨車資料,以保障售后服務。
培訓機構易紛爭 理財投資有風險
參加職業技能或課外培訓時,要注意核查培訓主體資格和辦學資質,分期付款時要注意甄別是否為金融貸款,避免陷入套路貸圈套。一定要和培訓機構簽訂合同,要對照教育部和市場監管總局制定的《中小學生校外培訓服務合同(示范文本)》(2021年修訂版),對合同的重要條款如課程、費用、時間、地點、違約責任等要認真了解,并索要發票收據、合同等。
面對理財投資時,應選擇正規銷售渠道購買理財產品,警惕營銷人員銷售誤導。同時要注意保護個人金融信息和金融資產安全,不明鏈接不點擊,可疑賬戶不轉賬,對“高額回報”要警惕,避免誤入投資陷阱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