??陂L流那秫鄭氏?謙謙君子 淡泊名利
新民村(那秫村)舊稱“文里坊”,村門就是一座小型的瞭望樓——“守望樓”。
清代宣統三年(1911年)的那秫村《鄭氏族譜》內頁。
瓊臺師范學院??谛^(瓊臺書院)校史展覽室里的鄭天章畫像。
新民村的省級文保單位“常住寶塔”。
“人生天地間,落地即相與。其始也處乎一室,稍出于閭巷,漸至于鄉邑,既而遠達于通都,遍及于異域,所出愈遠,所交愈廣,然推原其始,莫或先于故鄉之人。是故君子之于交游,于其鄉人尤為親昵,且加厚焉?!泵鞔苫锩辏?483年),終生在北京為官的海南先賢丘濬,以“武英殿大學士”的身份,開始動筆為其青年求學時期的好友鄭德崇撰寫墓志銘文,想必對家鄉那位至交的思念之情非同一般。鄭德崇是正統癸酉年,即1453年(丘濬次年考中進士)去世的,時過整整30年。
鄭德崇原籍瓊州府瓊山縣鳳樓都那秫村(今??谑行阌^長流鎮新民村),先祖是宋代遷瓊的鄭欽(同時渡瓊的還有鄭鋾,可能是其兄弟),但由于譜牒散佚,清代、民國續修族譜時已發現宋元時期的宗族繁衍信息不全,世系不明。好在明清以來,以聚落區分,文里、文新、文章三支鄭氏世系分明,文里一支在今新民村,鄭德崇從那秫村遷出,屬文章一支。文章村原屬澄邁縣管轄,現屬??谑行阌^西秀鎮豐盈村。
鄭德崇
謙謙君子 天不假年
丘濬筆下的鄭德崇近乎完美。
鄭德崇比丘濬年長兩歲,先進入府學讀書,后來因為母親去世,回家守孝,再返校時,便與丘濬同窗了。不久,廣東按察副使王瓊祐視察瓊州教育,安排考試,當時瓊州府學和瓊山縣學幾十名學生參試,只有丘濬、鄭德崇和林杰(與丘濬同時考中進士)三人成績合格。
鄭德崇年幼失父,孝敬母親,友愛兄弟,和睦鄰里,在學校里恭謹溫順,儒雅有禮。鄭德崇長得一副漂亮的胡須,學友們常常以其美髯跟他開玩笑,但他心地坦蕩,沒有城府,即使是比較過分的戲謔,鄭德崇也不在意。因此,從老師到同學,無論大小,都很尊重和喜歡他。
鄭德崇擅長楷書,每年瓊州府的“三大朝賀表文”,上官都囑托他謄抄,州縣進呈的公文,也讓他先行審閱,對不妥之處,他便幫忙修改而毫無傲慢、得意的神色。因此,瓊州知府及其副手,都很敬重他的為人,然而鄭德崇從未借此機會牟取私利,待人處事既溫和恭讓,又持守正道。
丘濬感嘆道:“使其不死而為時所用,必有所成就不茍然者!惜其有志未及施而卒?!?/p>
鄭德崇34歲去世時,丘濬正在北京準備自1444年考中舉人之后的第四次會試,聽到噩耗傳來,悲極而泣,以至于經常在夢里見到他。而每次與同鄉故舊提到鄭德崇,未嘗不唏噓和傷感不已。
丘濬想起自己中舉后,居家繼續備考三年一次的會試,而鄭德崇還在府學讀書,每次休息請假回家,都要去府城西廂的丘濬家里相聚。丘濬每次北上應試,鄭德崇都到海濱為他餞行,“潸然出涕”。每每想起這些往事,丘濬“忽忽如昨”,恍惚間仿佛就發生在昨天。
鄭德崇有兩個兒子,鄭穟和鄭稽。鄭稽后來也進入瓊州府學讀書,學有所成,實現了其父未實現的愿望。
有關鄭德崇后代和族人的故事,在《廣東通志》《瓊州府志》和《瓊山縣志》中均有記載。
鄭稽
洛容知縣 事兄如父
鄭穟和鄭稽的父母走得早,兄弟倆孤苦相依,即使到了成年,也不忍心分家。
成化癸卯年(1483年),也就是丘濬為鄭德崇撰寫墓志銘文那一年,鄭稽參加廣東鄉試,考中舉人,被授任洛容知縣。洛容,也寫作雒容,在今廣西鹿寨縣一帶。
鄭稽當知縣后,事兄如父,俸祿收入都交給哥哥鄭穟掌管、支配,自己不留絲毫。
鄭穟死后,鄭稽也事嫂如母,幫助撫養兩個侄女長大成人,然后嫁給讀書人家為妻。
鄉人依據“二十四孝”中田真三兄弟分家時,不將紫荊樹鋸成三片而讓枯樹重新枝繁葉茂的故事,給鄭稽的居所命名為“荊茂”,并賦詩贊頌。
鄭天章
不入仕途 只想育人
將視線轉回鄭氏當年落籍的那秫村,這里迄今尚存一座“文里坊”,因此這里的鄭氏人家被稱作“文里支”。清代,文里鄭氏走出了不少讀書人,功名最高、聲名遠播的,當數進士鄭天章。
鄭天章的祖父鄭文彬是一名國學生,曾在北京國子監讀書,他天性純真、誠實,與“文章支”的鄭稽一樣,終身不分家。哥哥病了,鄭文彬服侍湯藥,寢食不離。兄弟倆手足情深,在當地被傳為佳話。
另一對兄弟鄭文治和鄭文彩,則熱心公益,樂于助人,尤其注重教育事業,資助寒門學子。他們的父親鄭實簡直就是明代鄭稽的“翻版”,被張岳崧稱為“隱德君子”,可惜英年早逝。
鄭文彩曾在府城雁峰書院讀書,山長王承烈看到他寫的文章之后,刮目相待,將他帶在身邊,傾囊相授。嘉慶癸酉年(1813年)成為拔貢,道光元年(1821年)恩科舉人,此后多次參加會試,都未考中進士,赴任??到讨I,后來借回家守孝之機,辭官歸籍,主講雁峰書院多年,志在栽培本鄉后進。咸豐年間,官方續修《瓊山縣志》,他被推舉為總纂。
鄭文彩在雁峰書院掌教時,從游者很多,其中就有侄孫鄭天章。鄭文彩對鄭天章的文學才華十分看重,認為他是“吾家千里駒”。1862年,鄭天章參加同治壬戌恩科鄉試中舉,光緒丙子年(1876年)考中進士,但他以母老為由,不愿入仕,而是回鄉侍老撫幼,安貧樂道。
鄭天章曾在澄邁的澄江書院、儋州的麗澤書院、瓊山的雁峰書院和蘇泉書院掌教,聘金之外,一概不取,學生送給他的見面禮,也堅決辭而不受。因此,鄭天章的廉介之名,婦孺皆知。
鄭天章博覽典籍,一度癡迷陸王心學,晚年回歸程朱理學,在治學方法上對學生和族中子弟啟迪頗多,得意門生中就有清末民初的海南文化大家王國憲。
縣志稱鄭天章“胸無城府,和藹可親,人無論貧富,待之如一;至論地方吏治,力爭得失,必親為指摘,大聲疾呼而面斥之,無所回護瞻徇;其憨直直行,直率性真,當于古人中求之”。
目前,宋代渡瓊的鄭欽后人,除了落籍地那秫(新民村),還分布在??谖鞑康奈恼?、文新、榮山、鎮海、博養等村落,以及澄邁、臨高、瓊中等市縣,人口約有2萬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