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瑞:海色澄清不染塵
編者按:
海瑞是中國廉潔文化的代表性人物,也是海南的一張地方文化名片。海南省第八次黨代會提出要“保護和利用好東坡文化、海瑞廉政文化、‘船型屋’等文化遺存”。去年12月,以國家文物保護單位海瑞墓為核心建成的海瑞文化公園開園,為我省弘揚廉政文化、開展黨風廉政教育提供了新平臺。本期海南周刊封面聚焦“清風揚廉”,敬請關注。
海瑞文化公園入口處有一座照壁,上書“清似江水,質同鐘山”,落款為“明·王用汲”。
明萬歷十五年(1587年)冬天,海瑞在南京都察院右都御史任上病故。為他料理后事的,正是這位時任南京都察院僉都御史的王用汲。南京是明代中后期的留都,背靠萬里長江,城區以巍峨的鐘山為中心建設。王用汲用江水之“清”、鐘山之“質”來形容海瑞,不僅道出了海瑞廉潔、正直的品格,也說明他在人們心中是一個重量級的人物。
海瑞一生“三起二落”、前后十九年為官,無論擔任何職,身居廟堂還是閑居家中,他始終從嚴要求自己,終以清廉、耿介聞名天下。他的一生留下了許多清廉故事,數百年后聽之仍給人以啟示和教育。
生活儉約 與家人屬下一起種菜自給
海瑞沒有高薪,卻很能養廉。
據《明史》記載,海瑞在浙江嚴州府淳安知縣任上時,公務之余,換上布衣,親自給粟米脫殼,還讓身邊的仆人在縣衙的空地上種菜,讓家僮上山砍柴,自給自足。屬下小吏和文書沒有公務時去從事農耕或做買賣,他也不干涉。
海瑞飲食儉約,很少吃肉,以至于有一次他買兩斤肉給母親謝氏做壽,被上級、浙江總督胡宗憲知道后,便在同僚中傳開,“昨聞海令為母壽,市肉二斤矣”。
除了吃,海瑞在衣著方面也很節儉,衣服、鞋襪破了,總是一補再補,冬天也不添置皮裘之類的衣物。在淳安的任期結束后,海瑞曾赴南京面見尚書朱衡(號鎮山),當時正值隆冬,他還穿著破舊的布衣。朱衡實在看不下去,說了一句:即使再貧寒,也不至于不能做一套官服吧?他才換了一身絹布官服。
隆慶四年(1570年),海瑞巡撫江南時,因返還老百姓被占田地而得罪豪強,遭到彈劾,罷官回鄉,開始了16年的閑居生涯。在此期間,他的生活一如既往的儉約。海瑞不喜歡游山玩水,也不接觸閑雜人,常將俸銀、田租等收入用于幫助家族和親戚中的貧困者,縣里的一些寒士也得到過他的資助。
萬歷初年,內閣首輔張居正想起用海內正直之臣,多人舉薦了海瑞。于是,他授意廣東按察御史,讓其暗訪海瑞家。御史看到海瑞家房屋低矮、家具簡陋,最終嘆服而去。
明萬歷十五年(1587年),海瑞去世前三天,兵部派人送來柴火費用,多給了七錢,他堅決退了回去。
拒絕“躺平” 是個清官,也是個能吏
海瑞不僅懂得潔身自愛,也是一位實干型的官員,可謂是廉潔奉公的典范。
比如,他在淳安的政績就可圈可點。淳安是個山區縣,地瘠民貧,除了茶、竹、杉、柏,幾乎沒有其他物產,許多農田被富戶霸占,老百姓生活艱難。海瑞到任淳安后,查看戶籍,發現“民戶逃亡者過半”,一問,原來他們因為無地可耕,又不堪稅賦之重,便逃到山里去了。于是,海瑞“度田定稅”,誰名下田地多,就多繳稅賦。此舉一出,那些富戶便“吐”出了之前霸占的農田,逃走的百姓陸續返家。
據1927年刊行的《丘海合集》中的《海忠介公傳》記載,在淳安縣令位上時,海瑞還大幅減少里甲的稅賦,將之前的每丁四五兩銀子,減到每丁二錢多一點;衙門平時的各項開支,按需取用;上級官員發文到縣里索要銀兩,歷任知縣均勉力應付,海瑞則從罪犯的贖金中提取,有就往上交,沒有便作罷。上級官員通過書信等私下告訴他,不送錢就會有麻煩——“無則禍至”,海瑞回復說:“充軍死罪寧甘受,安可為此穿窬舉動!”意思是說,就算充軍或受死,他也不會去做這種翻墻頭、鉆墻洞的盜竊之事。
淳安雖是個窮縣,卻多“淫祠”(未獲官方認可,以斂財為目的的祠廟),沒有社學。海瑞下令拆毀這類祠廟,興辦社學,發展教育,“振興士子以道義,不以勢利”。后來,淳安百姓說,海瑞當了三年縣令,除了取江水外,沒有拿過淳安一件物品。一直到天啟、崇禎年間,當地還流傳著對海瑞贊譽有加的民謠。
海瑞在淳安任上政績卓越,被吏部擢升為浙江嘉興府通判,但因遭小人彈劾,最終平調到江西贛州府興國縣任職。興國也是個窮縣,積弊與淳安相似,海瑞采取與治理淳安類似的施政方略,很快就讓興國的民生得到改善。
堅守原則 對首輔徐階的回報
海瑞在興國當了一年知縣后,吏部擢升他為戶部主事。海瑞赴北京任職,不久便因上疏得罪嘉靖皇帝,被下詔獄。海瑞入獄后,嘉靖皇帝并沒有處死他的意思,不少正直的朝臣擇機為海瑞求情,其中包括首輔徐階,但海瑞被釋放,是在1566年嘉靖駕崩之后。很快,海瑞獲隆慶皇帝重用,多次升遷。
通過隆慶年間(1567年至1572年)海瑞寫給徐階的《啟閣老徐存翁》《啟徐存翁閣老》《復徐存齋閣老》等幾封書信,可略知他們之間的一些恩怨,也可窺見海瑞回報恩人的別樣方式——勸廉。
海瑞入仕后,一直將母親謝氏帶在身邊,從福建南平到浙江淳安,再到江西興國。海瑞進京當戶部主事后,謝氏怕北方天冷,仍住在江西。隆慶元年(1567年)七月底,海瑞以大理寺左寺丞奉命出京,然后于九月趕到江西與母親見面,兩個月后接到新的任命——南京通政司右通政,于是母子二人又輾轉到了南京。海瑞得知這一路上的開銷,都是徐階“厚給路費”后,曾去信致謝。
隆慶二年(1568年)七月,海瑞得知徐階致仕后,又修書一封,說到自己的私事——喪偶,可見他對徐階的信任。他還在信的末尾善意提醒徐階要注意社會輿論,因為徐階的官船抵達揚州時,曾讓當地官員等候迎接,這事已傳到他耳中。
隆慶三年(1569年)六月,海瑞擔任南京右僉都御史,總理糧儲提督軍務兼巡撫應天十府,巡撫的范圍包括南京、蘇州、常州、鎮江、松江、徽州、太平、寧國、安慶、池州等地,還兼理浙江杭州、嘉興、湖州三府的稅糧。此時的海瑞,走上了仕途的巔峰。
徐階是松江府華亭縣人,其家族多年來圈了大量土地,積累了許多財富。海瑞巡撫江南要求富豪退田時,得知徐家主動退田不多,便給徐階寫信,加以勸告。
徐階是海瑞的恩人,但海瑞不因私廢公。徐階收信后,仍不愿多退田,找閣老李春芳出面疏通。海瑞則在回信中告訴李春芳,徐家“產業之多,令人駭異”,若不退田過半,就會背負為富不仁的罵名,反而有損徐階的聲譽。
廉聲遠播 “海青天”流芳千古
海瑞因耿介成為士林楷模,是從給嘉靖皇帝上《直言天下第一事疏》(又稱《治安疏》)開始的,嘉靖雖然對他又恨又惱,但知道其政績和操守后,也不得不肯定海瑞“忠比比干”;嘉靖死后,隆慶皇帝重用海瑞,對其十分賞識;即便到了晚年,海瑞仍被萬歷皇帝起用。因為在朝廷看來,海瑞是忠臣、是清官、是人臣的標桿,具有榜樣的力量,對貪腐勢力有震懾作用。
在海瑞擔任過官職的地方,百姓自發建祠紀念他,甚至在他生前就建“生祠”以表其功德。他在南京病故歸葬海南時,南京的民眾還自發為他送行,如喪考妣。
即便到了清代,海瑞依然受到官方的尊重。譬如,清康熙年間的雷瓊兵備道道臺焦映漢視察海南時,就曾尋訪海瑞故里,拜謁海瑞墓園,重刊《海瑞文集》,并以海瑞的清廉事跡警示教育瓊州各級官員。
北包拯,南海瑞。鐵面無私、兩袖清風的包拯享有“包青天”之美譽,清正廉潔、剛直不阿的海瑞則是百姓心中的“海青天”。
斯人海瑞已去,浩然正氣長存。在我國反腐倡廉工作常態化的今天,在海南大力推進清廉自貿港建設的背景下,講好海瑞的清廉故事,弘揚廉潔文化,具有重要而深遠的意義。